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报与科学网刊载“贺西京:骨科'大咖'的执着与专注”

发布时间:2019-07-08 10:43:49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8日第六版医药健康版块及《科学网》刊登了我院骨二科教授贺西京的事迹,全文如下:

贺西京:骨科“大咖”的执着与专注


贺西京正在看影像资料。

 

我们3D打印的技术已经有人在模仿了,如果我们慢了,就会有人做到我们前面。当务之急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低调、儒雅、谦和是贺西京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是,熟悉他的人则更愿意用执着、专注来评价他。

贺西京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几十年在脊柱外科深耕的他,先后以“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疾病的细胞保护、功能恢复及治疗关键技术”“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等研究成果,两次荣获陕西省科技奖一等奖,同时他还被推选为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国内外骨科界当之无愧的“大咖”。

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

过去,如果颈椎病变压迫脊髓,比如严重的颈椎病,医学界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手术把椎间盘先去掉,脊髓压迫才能解除掉,然后在去掉的部位加一个钛笼。

“这就需要医生在手术台上修剪钛笼,但手工剪裁的钛笼塌陷率高达79.7%~93.3 %,且易引起内固定松动、移位,导致临床症状复发等并发症。此外,所有颈椎骨性手术后,都要进行固定融合,手术部分的颈椎将永久丧失运动功能,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贺西京对此这样评述。

为此,贺西京带领团队开始了钛笼工艺技术攻关。最开始,他们是用山羊做实验,每次觉得哪里不合适就告诉工厂工程师,工程师把图纸绘出来,再送车间加工制造。

这一过程一般至少需要3个月。在研制的过程中,贺西京看到3D技术可以打印房子、打印心脏支架,那么,利用3D技术能否直接打印钛笼?带着这样的疑问,贺西京带领团队开始摸索尝试,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终于开发出了个性化穹窿顶钛笼式人工颈椎,并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椎体次全切术后可动人工椎体—椎间盘复合体植入、重建椎体运动单位功能的理念,研制出可动人工颈椎假体和人工寰枢关节。

目前,他们已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该技术现已拥有中国、欧盟以及美国的发明专利。“这项创新性技术不仅可以精确到数字化测量,病人手术时间也缩短了,而且出血少,安全性也提高了。我们现在计划在假体表面做陶瓷化技术处理,有望让这种材质使用寿命延长到30~40年。”贺西京信心满满地说。

骨科领域的佼佼者

任何一项创新,都离不开时间与阅历的积淀。

贺西京曾赴瑞士、澳大利亚学习脊柱侧弯及脊柱疾病的临床外科治疗、人工关节置换理论与技术,在治疗大量的骨科疑难病、高危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众多的临床疑难病。

此外,他还与香港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合作,开展同种异体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了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全世界随访时间最长的项目,已超过10年。

“今后还将用3D技术打印出细胞做成生物膜,贴敷在脊髓损伤的部位,无需注射即可移植细胞。”贺西京说。

早在2003年,贺西京还率先开展胸腔镜下微创矫形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弯畸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西北地区空白。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并且,他还与德国TESSYS技术发明人Hoogland教授合作,成立椎间孔镜培训基地。

“有了培训基地,就能让更多的骨科医生掌握先进的技术。”贺西京虽然自己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上颈椎的前、后路手术,人工颈椎关节的研制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并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但他更愿意看到骨科人才“满园花开”的局面。

搭建平台促发展

今年是贺西京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第5个年头。通过这一平台,全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一支高精尖的专家团队,为我国神经修复医学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了脊髓损伤、脑损伤、小儿专业、组织工程等一些亚专业分会。

为了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分会还组织国内的学者共同参加国际神经修复学术活动,并将国际著名的神经修复专家学者引入国内进行学术交流。经过4年的发展,这支队伍正不断壮大。此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还联合国内一些医院和大学,做联合实验多中心的实验,共同推进我国神经修复事业的发展。

“现在压力还是很大,我们3D打印的技术已经有人在模仿了,如果我们慢了,就会有人做到我们前面。当务之急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再推广出去,不仅要在国内推广,更重要的是要占据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贺西京说。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采访中,贺西京始终强调团队的力量:“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有一批年轻的教授和博士,有全力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才能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

面对未来,贺西京和他的团队充满信心,他们正通过脊柱可动固定的科技创新,铸起国人的骄傲,并逐步引领世界脊柱可动固定的发展方向。

人物名片

贺西京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育部临床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脊柱脊髓损伤及畸形、退变等疾患的诊治,重点是颈椎病、脊柱畸形、脱位、人工颈椎关节的研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编全国统编教材《运动系统损伤与疾病》、副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骨科学》等8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

科学网—贺西京:骨科“大咖”的执着与专注_副本.png


作者:中国科学网 图片:王妮 责编: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