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科普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个体易发病。发病地区分散,主要在农村地区。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1.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2.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3.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符合以下条件为临床诊断病例: 1.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2.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普通病例的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2. 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上一篇: 乙 肝 八 问
下一篇: 肝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