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闪耀新医代】生物诊疗中心耿晶:专注固有免疫机制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时间:2025-02-11   作者:党委宣传部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我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兴院战略,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厚植育才沃土,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学科提升与卓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我院推出“闪耀新医代”专栏,展示我院首批“育英计划”入选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培育心得与奋进故事。


入职西安交大二附院后,耿晶深耕感染和炎症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研究领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卓越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省级、中科协人才培养计划,我校青年拔尖学者,是推动天然免疫细胞研究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

127b0e56874af42485d85832fd0d528.jpg

深耕固有免疫 探索抗感染新策略

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脓毒症、呼吸道感染仍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耿晶的研究最初聚焦于一条在肿瘤发生中极为重要的信号——Hippo通路上,然而其核心激酶Mst1突变引发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如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减少和自身免疫疾病却引起了耿晶强烈的好奇。之后他陆续解析了依赖于Mst1/2激酶的吞噬细胞抗感染和氧化应激回路,揭示了Mst1、Rac2突变导致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机理。并且他还发现Hippo通路重要下游分子Taz和Tead1通过调控TH17细胞和Treg细胞亚群分化平衡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他的团队首次鉴定了机械力感受器Piezo1通过感知受损组织肿胀带来的基质刚度变化和静水压力,帮助吞噬细胞更好的应对感染和清除病原体,为固有免疫细胞的力学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工作陆续刊登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上。

0aaa7d0559b5075c84d3869e0423ee4.jpg

而这一研究方向的选择离不开他在厦门大学师从周大旺教授和陈兰芬教授的学习经历。周教授在器官大小调控与肿瘤生物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启发了他对天然免疫细胞功能的兴趣,尤其是吞噬细胞如何通过Hippo信号通路对抗感染和氧化应激反应。耿晶回忆:“周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去思考那些未被解答的重要问题,要有打一口一千米的井而不是打一千口一米的井的决心”,这对耿晶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兰芬教授专注于炎症与疾病研究,她教会了学生时代的耿晶如何从复杂的生物现象中找到本质问题,并鼓励他勇敢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各种挑战。“陈老师总是用最温和的方式给予我们支持,她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步。”耿晶回忆道。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在科研转化的过程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得一个个新发现和新理论得以面世,为免疫学发展不断拓展新的边际。

创设“三阶助力”体系 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

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后,耿晶深知坚实的科研基础能使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获得更光明的前景,因此他特别关注学生在科研思维、学术视野、实验技能和展示表达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耿晶及其团队创设了“三阶助力”培养体系,通过夯实基础、能力提升和凝练成果三个阶段的训练,旨在解决部分学生科学理论知识面窄、科研逻辑思维起步晚等问题。

944a2309b912f345b13547040b16275.jpg

在夯实基础阶段,耿晶通过设置课程与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包括重修医学免疫学基础课程等,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临床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耿晶格外重视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多次担任重要会议的执行主席或主持人,如《2022免疫前沿与精准医疗高峰论坛》,邀请了20余位知名学者作大会报告;策划、组织并主持了34期《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医学青拔论坛》,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好评。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校内团队间的交叉融合,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2024年的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耿晶带领几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盛会,并鼓励他们以口头报告或墙报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工作。良好的表达能力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他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提升阶段,针对科研项目中的难点和痛点,耿晶还组织团队编写了一系列详细的实验手册,涵盖了如分子克隆、免疫印记技术、流式分析技术和共聚焦等技术从实验原理到操作步骤,再到注意事项的方方面面。这些手册经过反复审核和优化后,成为了学生们日常实验工作的得力助手。手册中详细记录了每一步骤的操作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且扎实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质量。同时,通过Journal Club梳理领域内经典文献,让学生与学术大师跨时空对话,激发科研热情。此外,实验室还建立了心理辅导机制,如散步、运动或团建等方式,帮助学生应对科研压力,保持良好心态。这些措施不仅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他们快速成长的重要推手。

在凝练成果阶段,耿晶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项目,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总结实验数据和科学规律,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以及预答辩等关键阶段,耿晶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心修改学生的文稿或PPT,提升论文质量和报告水平。耿晶还倡导与其他领域的优秀导师合作讨论,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例如,与生命学院、电器学院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们共同探讨问题,可以使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性的想法。除了原创性研究外,耿晶也重视对学生综述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撰写高水平综述文章,不仅可以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还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技巧。

培养优秀团队 促进成长与突破

作为导师,耿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在耿晶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科研道路。比如联培硕士生刘赛赛,在进入实验室之初曾感到迷茫和不安,但耿晶耐心引导,让他明白了科研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刘赛赛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在2022年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另一位学生张思宇则表示,“耿老师的‘三阶助力’体系让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了科研能力,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大课题了。”

微信图片_20240927103623.jpg

还有一次,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辛彦龙为了优化某个实验步骤,连续几天熬夜做实验。终于在一个深夜,他成功找到了一个更简便有效的解决方案。当他兴奋地给耿晶发去消息时,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即便是在休息时间,耿晶也会时刻关注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展,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样的细节让整个团队都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也使得大家更加团结一致地向着目标前进。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温情的故事,正是耿晶及其团队日常生活的缩影。它们不仅丰富了科研人员的生活,也为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耿晶也努力构建一支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之路道阻且长,在病原体引发的机体感染、炎症等临床难题上,耿晶将持续通过基础研究揭示影响吞噬细胞抗感染过程的新分子和新机制,进而开发有效干预手段,以更优化的方式引导吞噬细胞对感染相关刺激物的应答,使急性感染和炎症得到有效、有序控制。“医学科学研究必须紧密关注临床问题,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做到真解决问题,更要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临床应用,为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耿晶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