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我又反复发热了,我还能活着出去吗?”刚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打开手机,看到的第一句话,是这么一句绝望的话。我内心有一种被绝望狠狠刺痛感觉,患者的言语、语气,字里行间透露着强烈的求生欲与深深的恐惧、绝望交织在一起。患者的绝望和自己的挫败感一起涌上心头,感觉这几天的工作,好像都前功尽弃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在繁杂的思绪中,我快速回忆患者的信息,女性,46岁,还很年轻。2月1日,以“发热、咳嗽6天”之主诉入院,诊断“病毒性肺炎”,既往有嗜酸性粒细胞胃炎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雾化,对症支持治疗,并安排复查胸部CT。患者的病情慢慢趋于稳定,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今天上午还和患者通过电话,病情基本稳定,情绪状态尚可,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悲观的呢?
刚开始投入工作这段时间,整个医疗队医生护士的状态其实并不是很好,连续几个重危患者的死亡,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尽管大家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救治,但患者还是死亡了。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挫败感、懊恼、自责,情绪压抑。医疗队的领队巩守平老师彻夜不眠,思考如何能降低死亡率,而谁又能轻松面对呢?面对陌生未知的病毒,高传染性、高感染率,尚不明确的病死率,被感染的危险时时刻刻悬在头顶上,谁能保持超凡脱俗的淡然?
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职责,不放弃、不退缩。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诊疗标准,不断去尝试新的治疗机会,一直坚持到事情出现转机,直至我们最终能取得胜利。
看着眼前的信息,“张医生,我刚才量体温又开始发烧了,37.7度,怎么办啊?”“我好怕,好担心”“又反复发烧了,我还能活着出去吗?”
这几天患者的病情加重,在病毒性肺炎的基础上,既往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出现了反复,明显的肠梗阻的症状。综合分析后,针对患者的肠梗阻症状,我们给予患者保守治疗,禁止饮食,下胃管减压。不能吃饭,仅靠输液,肠道外营养等支持。患者也知道,肺炎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才有足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肠梗阻的复发让患者一下掉进了绝望的深渊。
我应该怎样回答?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守护者患者,不放弃、不退缩。只要能给患者一点支持和安慰,也是值得的。患者目前的客观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险度比较高。再加上肠梗阻禁食禁水,尽管医生已经给输液支持,肠胃外营养等支持,但是营养支持并不一定能得到保证。如果患者的精神状态不佳、治疗恢复的信心不足,治疗恢复就会大打折扣。
我能给患者什么样的回答呢?给患者一点支持和安慰,只要能给患者增加一点点信心也许就够了。哪怕是些许微弱的光,也要照亮脚下的路。我认真回复到:“我刚下班,才看到你的消息,你的情况应该还不算很坏,现在肠梗阻是保守治疗,只要它不继续发展,应该是能恢复的,你要有信心。”要让患者相信我们医生和护士坚定的和患者站在一起,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没有放弃患者,没有放弃患者的治疗,这就足够了。
我多次和患者通话,给予患者支持鼓励,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告诉她情况在好转;护理部杨慧云老师也多次进到病房里面,挨个巡视患者给予鼓励和支持;马肖容主任每次进病房查房都会特别关照这个患者,检查她的躯体症状的变化,并鼓励支持她。我们参与护理的一线护士将心理支持融入到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被关心,没有被放弃。一线治疗医生严格的将治疗方案落实到位,作为消化科出身的马师洋医生,几乎是全程跟随着这位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胃炎的治疗,调控患者的激素使用。
经过10余天的殊死搏斗,患者的肺炎好转,肠梗阻好转,症状消失,逐渐恢复饮食。当患者告诉我们,她已经能吃饭了,感觉身上的力气也恢复了很多,现在相信自己一定能治好。所有的人都清楚,我们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一个人。一个月后患者出院时,再三强调,一定要感谢交大二院医疗队,让她重获新生。特别要感谢马肖容主任每次查房时都要给她鼓励,马师洋医生治好了她的嗜酸性粒细胞胃炎,张欢医生给了她支持和信心,让她有信心从最黑暗的时期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