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团队成功为一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完成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恢复良好,骨髓持续完全缓解,髓外病变显著缩小,目前已回归正常生活。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体现了医疗团队在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救治中的技术实力,更展现了医患同心、亲情守护的生命奇迹。

山穷水尽:复发难治,治疗之路陷入绝境
患者王先生(49岁)的抗癌之路始于2020年。确诊多发性骨髓瘤后,他先后接受了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8单抗等多种靶向药物及化疗,病情仍持续进展。2022年患者于血液科接受了BCMA-CAR-T临床试验治疗,疾病一度得到控制。但两年八个月后,病魔再次卷土重来,并且出现了更为凶险的髓外浸润,PET/CT显示全身多处淋巴结和软组织出现巨大新发病灶,肿瘤负荷急剧升高。“怀揣着近乎枯竭的希望,我再次奔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求助于张王刚教授团队。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让我第一次清晰地想到了放弃”。王先生在感谢信中回忆道。
柳暗花明:仁心仁术,精准决策指明方向
对于多药耐药(包括CAR-T)且出现髓外浸润的骨髓瘤患者,预后极差,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以赵万红主任、张王刚教授、雷博教授、张卉主治医师、邓春娥主管护师为核心的诊疗小组,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组织了多次全科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精密分析。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患者指明了一条蕴含生机的挑战性道路——采用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该技术虽为部分高危骨髓瘤患者带来根治希望,但因有较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全国年开展例数不足50例。这一决策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作为后盾,更需要患者的巨大勇气和家庭的全力支持。令人动容的是,患者儿子作为供者,毅然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父亲点燃生命之火。“一边是医者仁心的全力护航,一边是骨肉亲情的慷慨馈赠,我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王先生写道。
乘风破浪:技术护航,攻坚克难确保成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被誉为血液肿瘤治疗的“珠穆朗玛峰”,对于王先生这样高肿瘤负荷且经过多轮治疗、身体状况欠佳的患者,血液科团队为其制定了极其周密的个体化方案,2025年7月11日移植顺利实施。
精准的预处理:采用含塞替派的TBF改良预处理方案,旨在最大程度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同时平衡毒副作用。
先进的GVHD预防:联合使用ATG与低剂量PTCy(移植后环磷酰胺),有效预防了致命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为移植成功奠定了关键基础。
全程精细化管理的:在移植仓内23个日夜,医护团队日夜守护,严密观察,精准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巨大的心理支持。
科学的维持治疗:移植后应用小剂量泊马度胺联合塞利尼索进行维持治疗,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巩固移植成果。
枯木逢春:重获新生,仁爱团队缔造奇迹
白细胞与血小板在移植后+12天成功植活,患者顺利出仓。移植后+28天复查骨髓达到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变(MRD)转阴,且嵌合状态为完全供者型。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感染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恢复平稳。2025年国庆节,王先生带着重生的喜悦平安返家。在至今四个月的移植后随访中,复查PET/CT显示髓外病灶显著缩小、代谢活性下降,M蛋白降至极低水平,游离轻链进行性下降,血象恢复良好,显示了持续的移植物抗骨髓瘤作用。目前患者已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这份平稳,是血液科医护团队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王先生特别感谢医护团队“在迷雾中为我指明了航向”。
砥砺前行:引领区域血液病诊疗新高地
本例高难度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是西安交大二院血液科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科室在学科带头人赵万红主任的领导下,近年来在恶性血液病的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CAR-T)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处理复发难治病例方面,形成了以“精准评估为基础、多技术联合为手段、全程化管理为保障”的鲜明特色。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亦可再逢春。”正如患者所言,生命的坚韧与医学的进步相映生辉。西安交大二院血液科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血液肿瘤的诊疗道路上不断开拓,为更多徘徊在绝望边缘的家庭点亮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