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与其他高校科研人才的交流,提高我院科技人员、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6月30日上午10点,受学科办及移植外科邀请,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教授来访我院并进行了题目为《多组学技术驱动的疾病代谢重塑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学术报告。纪泛扑教授主持学术讲座,蒋安教授、曲凯副教授及全院各科室的临床医生、研究生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代谢组学是代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已在生物医学的前沿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报告中,胡泽平教授聚焦肿瘤耐药这一临床问题,详细讲解了其背后蕴含的代谢机制。胡教授介绍,在靶向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一些肿瘤不可避免的发生药物耐药,这主要是由于在药物压力下一些微小残余灶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了代谢重编程,进而演化出能够规避药物作用靶点的生物特征。基于这一理论,可针对肿瘤治疗过程中特征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筛选具有耐药预测意义的小分子代谢物,并进一步通过干预代谢过程中的代谢酶实现肿瘤耐药表型的抑制甚至逆转。针对临床医生常用的血液样本,胡教授提醒与会的科研人员客观看待血浆样本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意义,这是由于人体代谢物调控瞬息万变,而血浆中含有全身各个器官的代谢信息,不能粗糙的归因于局部肿瘤的变化。进一步,胡教授从肿瘤代谢微环境的角度介绍了肿瘤间质细胞和实质细胞之间代谢物竞争的关系。胡教授表示,一些情况下癌细胞会和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间质细胞争夺营养物质,这一过程可能激活药物靶向通路的替补旁路,使肿瘤获得耐药性。基于这一机制,后续研究可以探索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的组成,激化肿瘤实间质细胞的代谢对抗,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耐药。最后,胡教授对未来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以单细胞代谢组学、组织原位代谢检测为核心的新一代代谢组学技术。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分别就耐药细胞诱导培养、代谢组学样本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单细胞水平代谢特征检测和未来相关技术发展的可能性等与胡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胡泽平教授对交大二附院提供此次交流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进一步推动与交大二附院科研团队的合作,向交大学子提出了赴清华开展博士后工作的邀请。
胡泽平教授简历
胡泽平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2000年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师从桑国卫院士,获药理学硕士学位。2003-2009年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药学系,获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师从Dr. Richard D. Smith从事生物质谱和代谢组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受聘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任研究助理教授、儿童研究所代谢组学平台技术主任。2016年12月加入清华大学药学院,建立代谢组学与疾病代谢课题组。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分析(代谢组学和代谢流)技术研发、肿瘤及心脏疾病代谢机制研究以及相关新药研发、和基于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metabolomics)的精准治疗等。已在Cell Metabolism, 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Cancer,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