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种铁教授、纪泛扑教授荣获“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时间:2025-08-15   作者:华商报 党委宣传部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8月15日,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和团队表彰大会在陕西宾馆召开,100名优秀医务工作者和50个优秀团队受到表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种铁、感染科主任医师纪泛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西部医疗“双星”答卷书写健康中国的创新篇章

在守护人民健康的伟大征程中,总有一些身影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或以精湛医术解除病痛,或以科技创新突破禁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有这样两位杰出的医者与科学家。一位深耕泌尿外科三十五载,用创新技术填补西部医疗空白;一位扎根感染病学二十年,以跨界思维攻克肝病治疗难题。他们共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壮丽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中国医者的精彩华章。

医者仁心 科技报国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有一位从医三十五载的泌尿外科专家,他以精湛医术救治患者,以创新科研推动学科发展,以无私奉献培育医学人才,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种铁教授。

1967年出生于西安临潼的种铁,1985年考入原西安医科大学,开启了毕生追求的医学征程。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到如今的医院副院长,三十五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执着与热忱诠释着医者的使命。

作为我国泌尿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种铁教授以开拓者的勇气和创新者的智慧,在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其中,对肾癌转移风险评估预测及治疗滞后等国际难题,带领团队开展系统性攻关,创新提出基于循环肿瘤细胞(CTC)动态变化的“肾癌M0(i+)分期诊断标准”,早诊早治率极大提升。该成果不仅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更被国际顶尖杂志百次引用。

面对尿道狭窄术后高复发率问题,由种铁教授主导研发的全球首款“抗纤维化药物缓释导尿管”,显著改善尿道狭窄发生率,荣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发明专利,对推动相关研究的产业转化具有深远意义。此外,针对西部医疗技术发展瓶颈,种铁教授带领团队突破创新,成功研发“外控式肾蒂阻断技术”等8项专利,首创腹腔镜保留尿道床前列腺切除术等新技术,推动西部泌尿微创技术从“空白”迈向“精尖”。

“医学进步的价值在于惠及更多患者,要让尖端技术扎根基层是我们的使命。”这是种铁常说的话。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连续16年举办国家级技术培训班,为中西部68家医院培养骨干医师500余人;作为陕西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连续10年搭建国家及省级会议平台,推广泌尿微创技术;作为陕西省泌尿外科质控中心主任,他帮助4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标准化手术流程,让复杂手术在县级医院也能开展。他更将国产机器人技术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国医疗科技实力。

在患者眼中,种铁是值得信赖的好医生。从医三十五载,他始终保持着24小时待命的职业习惯,无论是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患者需要,必定第一时间赶到。而这种“生命至上”的信念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延伸至基层医疗帮扶。在学生眼中,种铁更是一位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身为博士生导师的他建设了一支区域引领,具有亚专业特色的泌尿外科队伍。

2024年9月,种铁教授荣获“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这一由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奖励个人的最高级别奖项,素有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在他看来,“个人成就终有限,学科能够持续发展要有强大的团队支撑。”正是这份虚怀若谷的胸襟,我们看到作为医学大家以医者仁心,用科技报国这一动人的品格写照。

扎根西北 跨界破局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有一位来自福建却扎根西北二十载的感染病学专家。他以创新之笔、仁爱之心,用二十年光阴生动诠释医者初心与科学家精神,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感染科主任医师纪泛扑。

作为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患者长期面临治疗困境。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但如何让失代偿期肝硬化等重症患者获得生机,仍是国际医学界的未解难题。“医生的使命就是为患者寻找希望。”2008年,纪泛扑以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创新性地从HCV感染特殊人群入手。当时,干扰素是丙肝主流疗法,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言,传统大剂量方案极易引发致命并发症。他大胆提出“小剂量干扰素递增疗法”,并与MDT多学科协作,开创“脾切除+抗病毒”综合治疗方案,使这类肝病患者的生存率极大提升。

此后,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问世,纪泛扑的研究脚步更快了。他牵头10个国家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阐明亚洲人群中合并HCC可降低DAA的疗效,率先提出DAA治疗不应答可作为疑诊HCC的指标,并建议可先抗肿瘤后抗病毒治疗,为全球肝癌早诊提供了新思路。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和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DAA对孕妇和低龄幼儿安全有效,打破了此类人群“治疗禁忌”的传统认知。

2019年底疫情暴发初期,纪泛扑带领团队从公共卫生视角出发,融合医理工多学科手段与思路,构建了COVID-19疫情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准确预测了COVID-19在我国大陆的流行趋势和传播风险,研究引发国际关注。2020年1月23日,纪泛扑在发热门诊接诊了陕西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他连夜参与腾空感染科病房,有效阻断了疫情扩散。2021年,他驻点西安市第八医院指导感控工作,改进发热门诊诊疗流程,保障了新冠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疫情防控有序进行。

在纪泛扑看来,“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纪泛扑始终倡导“医理工交叉”的创新理念。他带领的陕西省医理工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将数学建模用于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传播预测,用定量生物学解析肝癌耐药机制,甚至联合西安交大工科研究人员、工程师研发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设备。这种融合思维结出硕果:他系统构建了从病毒性肝炎预防、肝癌早诊到晚期精准治疗的“全链条”体系,惠及数万患者。

从福建泉州到三秦大地,纪泛扑的二十年,是与病毒赛跑的二十年,更是用跨界思维重构医学边界的二十年。如今,他带领的医理工交叉团队仍在肝病防治的前沿阵地冲锋,纪泛扑以持续的创新与坚守,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答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