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从医以来,写的最多的文字是病历,从起病、诊治到转归、前因后果、如实记录,规范书写、全面而又客观、详尽而又理性,只关乎病情本身,不参杂个人感情。工作之余,偶尔抽空写下只言片语,记录自己经历的人情事物和思绪感悟,也似乎从未涉及病人。
事实上,每一个病人都有写不尽的故事。我和他们之间,病情以外,或多或少有一些可以记录的东西。尤其在这疫情的特殊时期,美景难见,熟人难见,见的最多的便是新冠肺炎的病人。
我们为这些病人诊治疾病,给他们陪护和照顾,跟他们一起对付新冠病魔。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他们也表达理解和谢意,给予我们鼓舞的力量。我们为他们的康复欢喜,为他们的逝去悲恸,也为他们和家属之间的故事感动。
一对七十多岁的夫妻,双双感染了新冠肺炎,住在同一间病房。老太太相对较轻,老先生病情较重,所以总是老太太照顾老先生并宽慰老先生。老太太很快好转,她的核酸2次转阴,肺部病灶也明显吸收,我们告知她可以出院的消息,她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的老伴核酸还是阳性,病情还不稳定。她的老伴一辈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着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如今还病着,教她如何放心得下?她说多么希望自己恢复得慢一点儿、老头子恢复得快一点儿,这样她还能继续与他患难与共,继续亲历亲为地照顾他。正所谓夫妻相伴,不仅是健康富贵时的共同享受,更是疾病贫困时的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和真情相守。
一个同龄的青年男性,也是我们接管的病区最为年轻的病人,病情极其危重,氧分压最低的时候只有正常状态的三分之一,濒临生命的极限。我们先后给他佩戴呼吸机及高流量吸氧,好不容易转危为安,但方才平稳他便迫不及待地追问何时出院。同为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理解他也有太多事情牵肠挂肚。他告诉我他的爱人隔离期未满,他的母亲又被隔离,他的父亲八十高龄、身体一直不好,儿子刚满七岁、生活不能自理,爷孙俩人孤苦在家无依无靠。我安慰他说:“社区工作人员会不时询问居民的健康情况,你得放下心来、专心养病,只有你真正康复了,才能在以后的日子好好照顾他们!” 后来他顺利出院,几乎每一个医疗小组的队友都争相和他合影。他能挺过这一关实属不易,大家由衷地激动和高兴,为他顽强的生命,也为他那曾经依靠他并且还能继续依靠他的父母和妻儿。
一位阿姨不仅新冠肺炎危重,同时还合并了脑梗,昏迷多日,不省人事。她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从病区门口送来亲笔书写的信件,生活点滴,家长里短,疫情通报,时政新闻,或长或短的家常言语,充满了温情和鼓励。我们整个医疗团队一班又一班、一天又一天地轮流照看着阿姨,一封又一封、一字又一字地给她读着家信。十几天过去了,诊治和护理逐渐凑效,我想书信给予她支撑的力量,阿姨终于恢复了意识,听到信的时候会流泪,后来还会开口说话,肺部情况也逐渐稳定。尽管后期肢体功能的康复还需要时日,但她有这样细致贴心并坚持不弃的女儿,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而她能恢复和家人交流的能力并最终和家人团聚,也算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有的病人和家庭却非常不幸。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身高只有一米三左右,瘦弱矮小,和父母相依为命。她的母亲卧床多年,年迈的父亲悉心伺候,她靠着收入微薄的工作养家糊口。尽管生活拮据清苦,但一家三口也算平淡幸福。可是他的父亲在这一次病毒肆虐的疫情中未能逃脱新冠的魔爪,病情日益加重。我们接收的时候,她扑通跪倒在地,哭着请求我们一定要救救她的父亲,那是她家庭的支柱、精神的支柱。可是生命有时候非常脆弱,医学也有局限,我们尽力了,可是一切的努力都徒劳无功,我们没有从死神那里抢回他的父亲。他父亲去世那天没有我的排班,我无法想象她知情赶来后的场景,我无法想象她失去父亲后更加惨败的家境,我只希望她和她的母亲好好的,好好的……
一位老先生经过多日的救治仍然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体征已经不再平稳,危在旦夕,我打电话通知他的儿子做好思想准备。尽管工作多年,早已见惯生老病死,但每一次告知家属噩耗的时候,仍然忍不住难受,也时常跟着流泪。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反复请求自备防护服见最后一面。我听着电话那头呜咽的声音,也哽咽在喉。是啊,父母病危,做儿女的不能床前伺候,不能生前尽孝,临终了也见不上最后的一面,听不到最后的遗言,何等的心痛!可是为了疫情的防控,为了家属的安危,我必须理智地拒绝他的请求并再三地安慰。但是一切安慰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尽力抢救他的父亲,并为他的父亲拍下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一张戴着气管插管、鼻饲管和呼吸机的毫无意识的照片。他见到了一定不好受,但不见他会更加难受……
我们的世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苦难,生老病死更是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我每天见证着病痛的苦难,见证着病毒的无情,也见证着战胜苦难的勇气,见证着防控疫情的团结,与此同时,我还见证着父母子女、夫妻亲友之间的儿女情长,或令人动容、或让人伤怀,而这些无一例外,都将成为我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动力!
明宗娟
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