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中华消化病学盛会:消化胃肠动力团队发出学术强音

时间:2025-10-28   作者:消化内科   责编:傅媛馨     来源:     阅读: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25)于2025年10月23-25日在“星城”长沙隆重召开。作为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大消化”为视角,设立“学海无边际”、“时代最强音”、“缤纷万花筒”三大主线板块,分为专题报告、论文发言、口头壁报交流、病例讨论等形式,全面呈现我国消化领域在临床研究、基础科研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深入探讨国际消化疾病诊疗的新理念与新进展。

在此次盛会上,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团队学术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团队围绕胃肠动力领域热点研究方向积极投稿,共提交论文16篇。戴菲教授受大会邀请作2场专题发言并主持2场学术会议;团队成员口头发言2项、口头壁报展示4项,内容涵盖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个胃肠动力相关疾病领域。

戴菲教授在题为“胃电图技术的临床意义及应用”的专题报告中,重点介绍了由我院胃肠动力中心牵头制定的《胃电图临床应用指南》,系统阐述胃电图作为胃功能评估重要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为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客观、规范的技术依据。其在“重视GERD夜间反流”报告中,聚焦临床难点,深入剖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夜间反流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优化策略,为临床处理此类复杂问题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思路。

戴菲教授作专题发言

戴菲教授作专题发言

戴菲教授大会主持

戴菲教授大会主持

戴菲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莲丽汇报“吲哚代谢产物通过 AHR 调控肠胶质细胞功能参与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IBS-D患者肠道功能异常与Trp吲哚类代谢物减少、AHR通路抑制及EGCs活性异常有关,其机制可能与AHR调控EGCs中NF-κB信号通路有关;硕士研究生路世伟汇报“夜班工作增加罹患肠易激综合征风险:一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总是进行夜班工作可明显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提示保持适当BMI可能降低夜班工作者的IBS发病风险;硕士研究生陈嘉苗以“估计葡萄糖处理率与大便失禁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一项大型横断面研究”进行了口头壁报交流。

博士研究生王莲丽作口头发言

硕士研究生路世伟作口头发言

硕士研究生陈嘉苗作壁报交流

程妍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卢怡璇、硕士研究生郑轶珺,分别就“TheAssociation betweenMetabolicSyndrome andItsComponents and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eases: aTwo-sample MendelianRandomizationStudy”和“全球围绝经期妇女胃食管反流病负担:1990-2021年趋势及2045年预测”作口头壁报分享。

博士研究生卢怡璇作壁报交流

硕士研究生郑轶珺作壁报交流

团队张佳博士以“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 Promotes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via Activating Mast Cells in IBS-D”为题进行了口头汇报,其研究因创新性的机制探索获评大会“优秀壁报”,成为团队学术成果的又一亮点。

张佳博士荣获优秀壁报

此次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团队在CGC2025的精彩亮相,不仅展示了本中心在胃肠动力研究领域的科研深度与临床积累,也彰显了我院在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未来胃肠动力中心将继续秉承“以科研促临床、以临床带科研”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功能性胃肠病的精准诊疗与技术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