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2025年10月09日-11日,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陕西省预防医学会、西安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陕西省艾滋病性病防治协会病毒性肝炎诊疗专业委员会协办,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WJH)杂志学术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丝路肝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于古城西安胜利召开,为我院抗战迁陕88周年献礼。
本届大会秉持传承与创新精神,践行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大健康策略,汇聚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肝病与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国内外肝病研究前沿动态,深入解读最新指南共识,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区域疾病谱特点,围绕临床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和交流。会议内容丰富、议程紧凑,有来自院士和全国顶尖专家高屋建瓴的主旨报告,有前沿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的分享,更有多场精彩纷呈的病例讨论和学术争鸣。


高屋建瓴:权威引领,共绘发展蓝图
本次大会邀请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宇理事长、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李明阳主任、西安医学会郝剑副会长、陕西省预防医学会杨保利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昌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月敏教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出席并致辞。
我院党委书记刘昌教授致欢迎词,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也充分肯定了“丝路肝病”会议的学术影响力,并就广大同仁对历届会议多年来的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刘昌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抗战迁陕88周年的光辉历程,强调医院始终秉承“精勤不倦、救死扶伤”的精神,在肝病防治领域持续深耕,并期待通过此次盛会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能力。王宇理事长提出,当前正值国家疾控局发布《中国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2025—2030年)》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的召开正是落实该行动方案的重要体现,充分契合“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核心要求。他勉励广大肝病同仁把握机遇,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杨保利理事长对丝路肝病论坛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表示充分的肯定和殷切的期盼。郝剑副会长指出本次会议汇聚全国肝病与感染领域专家,聚焦区域特色诊疗挑战,通过学术交流提升临床防治水平。南月敏教授致辞中提出殷切期望,希望所有肝病同仁能够继续秉承对肝病防控事业的初心与热情,坚守责任与情怀,通过“丝路肝病”学术会议这样的平台持续进步与发展。张文宏教授道出传染病学发展的不易,但也正是这种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有如今的丝路肝病会议坚持11年带来的蓬勃发展。
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教授系统回顾了“丝路肝病”论坛十一年来的发展轨迹。他表示,论坛始终坚持立足临床、服务基层、接轨国际的理念,未来将继续打造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协作于一体的“健康丝绸之路”,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最后,大会执行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贾晓黎教授宣布本次会议正式开幕。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刘昌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 王宇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主任 李明阳

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理事长 杨保利

西安医学会副会长 郝剑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南月敏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张文宏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 党双锁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贾晓黎
群贤毕至:名家荟萃,共启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肝病与感染病领域顶尖专家阵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徐小元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委张文宏教授,广州医科大学感染病学系主任唐小平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长任红教授,北京大学感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鲁凤民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余祖江教授等全国顶级专家以及丝路沿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等地)知名教授及青年学者。百余位讲者围绕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脂肪肝全程管理、肝癌早筛与个体化治疗、遗传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终末期肝病综合干预、重症感染识别与处置等主题进行专题报告,内容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现场反响热烈,掌声不断。

左上: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教授;右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徐小元教授;左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南月敏教授;右下: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张文宏教授
多元交融:多学科碰撞,激发创新活力
本届论坛延续“多学科交叉、全链条覆盖”的特色,深度融合感染科、消化科、肝胆外科、肿瘤科、影像科、介入科、风湿免疫科、病理科、药学、护理及统计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构建起立体化的学术交流网络。在肝癌诊疗专场,专家们就免疫治疗新靶点、靶向联合策略、多学科团队(MDT)模式的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多位专家一致认为,MDT已成为复杂肝病尤其是肝癌诊疗的“金标准”,是实现精准医疗、优化患者预后的关键路径。此外,会议特别设置“多学科医学视角”与“中西医结合”专题板块,倡导从整体观出发理解肝病发生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探索中国特色的肝病防治新模式。
聚力科研:推进多中心合作,夯实循证基础
作为论坛的传统亮点,本届大会再次成为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推进平台。会议期间成功召开了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预防体系创建与临床评价研究》课题四的阶段性推进会,围绕“双抗疗法阻断MASLD/乙肝炎癌演进”的机制探索与药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讨。
同时,由党双锁教授牵头的“长安工程”、“瑞肝工程”、“优培工程”三大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也召开了进展汇报会,全面展示了各项目在乙肝功能性治愈、肝硬化管理优化、肝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与会专家共同分析入组数据、梳理实施难点,并提出改进对策,为后续高质量证据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防控:应对后疫情时代感染挑战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频发和传统传染病持续威胁的双重挑战,大会设立“感染性疾病防控”专题论坛,深入聚焦后疫情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趋势,聚焦黑热病、侵袭性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HIV/HBV合并感染、包虫病等区域性的重点传染病,深入探讨其流行趋势、诊疗难点与防控策略。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病原体变异加速、跨境传播风险上升、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落实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措施,“防、筛、诊、治、管、防”一体化闭环管理,推动公共卫生体系与临床医疗的深度融合,建立多部门联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控机制,切实提升对区域重大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快速响应和精准处置能力。同时,应重视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疫情研判与资源调度效率,推动形成科学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现代传染病防控新格局。织密织牢防控网络,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实战锤炼:疑难病例展示,淬炼临床思维
本届大会从全国征集的百余份投稿中遴选近20例典型且复杂的疑难病例进行现场展示。内容涵盖罕见遗传代谢性肝病、免疫介导性肝损伤、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肝损害及多重感染等。每位汇报人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地呈现诊疗全过程,特邀多学科专家现场点评,抽丝剥茧、剖析得失,不仅展现了青年医师扎实的临床功底与缜密的思维能力,也为一线医生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战经验。
护航生命:护理专场彰显专业价值
大会专设护理专场,聚焦护理实践与管理中的关键议题,围绕重症患者感染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护理应对策略、院内感染监测流程优化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来自临床一线的护理骨干、护理管理团队及护理专家齐聚一堂,就数据的规范化采集与应用、科研课题设计方法、循证护理实践以及人文关怀融入日常照护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经验分享。
护理专场的精彩内容充分展现了护理队伍在疾病全程管理中的专业价值与核心支撑作用。会议强调,护理学科的发展必须坚持科研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高质量研究,推动护理工作从经验化向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持续迈进。未来,护理服务应进一步强化质量内涵建设,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全面提升照护品质,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全程、全方位健康照护目标。
结语:十一载砥砺,再启新征程
“丝路肝病”学术会议始终坚守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促进区域肝病诊疗发展的初心,从区域性学术交流,逐步成长为辐射西部、覆盖全国、影响深远的肝病与感染病领域品牌盛会。这不仅是一段学术成长的见证,更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扎根临床、潜心科研、服务患者的坚守与情怀。
面向未来,论坛将继续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宗旨,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世界,进一步深化多学科融合、区域协同与国际交流,推动肝病防治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升级。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金秋,再会古都西安,续写“丝路肝病”新征程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