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

时间:2025-09-08   作者:明宗娟 张永红 王蕾   责编:赵文颉     来源:     阅读:

近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血管团队凭借精湛的介入技术,成功为一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完成第二次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经过两次BPA介入治疗与术后精细化管理,患者从“坐着都感气短、嘴唇青紫”的危重状态,恢复至日常活动完全耐受的良好状态。这一成功案例标志着我院肺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区域内同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处理远比大众熟知的高血压、冠心病复杂:肺动脉高压因症状隐匿、疾病认知度低,长期处于“鲜为人知”的状态;更关键的是,由于肺血管疾病诊疗涉及多学科协作、对技术设备要求极高,目前国内能独立开展规范肺血管疾病诊疗、解决复杂肺血管问题的医院仍非常稀少,这也使得众多肺动脉高压患者面临“求医难、治疗难”的困境。

病情困局:血栓“锁”肺致心衰,日常活动成奢望

52岁的高先生,两年前被气短困扰——爬两层楼需歇三次,嘴唇常泛青紫,日常活动都力不从心。5个月前,他因症状加重就医,确诊“肺栓塞伴肺动脉高压”,经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气短、胸闷有所缓解。高先生误以为病愈,自行停用抗凝药,回到干了20年的工作岗位。可复工后,他连坐着都气短难耐,心跳“咚咚”加速,即便重启抗凝治疗,气短也未改善,还新增双下肢水肿。

辗转至我院肺血管专病门诊后,张永红主治医师结合病史,高度怀疑其进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随即安排住院检查。检查结果证实高先生肺部血栓已机化——新鲜血栓逐渐变为富含胶原纤维的纤维组织,导致肺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肺动脉阻力显著增加,右心的负担加重,最终引发右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只有85%-89%。

图片1.png

患者肺动脉三维重建显示右侧肺动脉狭窄、闭塞明显

治疗破局:BPA介入显神通,首次手术初见效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核心,是解除肺动脉慢性血栓堵塞、降低肺动脉压力,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作为近年成熟的经皮肺动脉介入技术,通过精准球囊扩张,打通堵塞或狭窄的肺动脉,恢复肺部正常血流,是这类患者的安全有效选择。

图片2.png

BPA原理示意图

住院期间经完善术前评估、排除禁忌,高先生在我院介入手术室接受首次BPA。手术团队在影像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精准送达肺动脉堵塞部位,用适配尺寸球囊逐步逐级扩张狭窄血管,成功疏通关键堵塞通路。术后,张德信主任医师、王蕾副研究员、张永红主治医师为患者制定了规范的抗凝方案并加用双联降肺动脉压力靶向药物(利奥西呱+马昔腾坦),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双下肢水肿消失,活动耐力提升;复查超声显示肺动脉收缩压从89mmHg降至67mmHg,肺动脉压力与心脏负荷显著降低,治疗初显成效。

图片3.png

肺血管团队正在为患者做BPA术

精准再治:分次疏通残留病变,术中即感胸闷缓解

BPA治疗应秉持“分次逐级扩张”的原则,为进一步改善肺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高先生在首次手术恢复稳定后,再次入院接受第二次BPA。术前,他积极配合检查,心动超声检查提示肺动脉收缩压已经降到了45mmHg,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手术当天,介入室内心电监护仪持续运转,张永红主治医师安抚患者:“别担心,我们会精准打通残留堵塞血管。”手术开始后,团队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将导管送达残留病变区域,针对不同狭窄部位与程度,先后用不同尺寸球囊逐级轻柔扩张——原本如“枯枝”堵塞的肺动脉,扩张后逐渐通畅,局部造影显示肺动脉显影良好。疏通第2支肺动脉后,患者当即反馈:“胸闷有缓解,感觉舒服多了!”患者术中的积极感受,直观印证了手术的即时效果。

图片4.png

不同尺寸球囊逐级扩张

技术解读:BPA优势显著,分次治疗降低风险

BPA成为CTEPH优选方案,核心在于疗效明确、安全性高:临床证实,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肺血流动力学(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肺血管阻力),提升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效果可维持数年,长期预后良好,并发症少。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血管团队严格遵循规范:考虑到一次开通多支肺动脉可能增加肺部弥漫性再灌注肺水肿(致气短加重)风险,团队采用“分次治疗”策略——通过多次手术,每次处理部分病变血管,或单次手术控制处理数量,逐步安全打通堵塞通路,兼顾疗效与安全。

康复展望:重获活力迎新生,技术护航肺血管健康

第二次BPA术后次日,高先生便能自主下床,在病房走廊轻松往返,气短、胸闷显著缓解。目前他恢复良好,已出院休养,即将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此次成功治疗,不仅充分体现了BPA技术在CTEPH诊疗中的重要价值,更凸显了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肺血管疾病领域的专业优势——在肺动脉高压认知度低、诊疗学科稀缺的现状下,团队凭借规范的诊疗体系,为区域内肺血管疾病患者搭建了“救命通道”。未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持续深耕肺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不断精进BPA等先进技术,为更多肺栓塞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提供精准、安全的治疗服务,切实守护区域民众的肺血管健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