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8月29-31日,第21届IFOSMA(国际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大会)暨第二届“融智・创新”联合大会在宁波圆满落幕。作为经国际权威组织ISAKOS认证的全球运动医学领域高端学术会议,本次大会不仅汇聚了美国骨科运动医学学会(AOSSM)专家代表团,更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美国肯塔基大学、麻省大学纪念医疗中心等国内外数十家顶尖医疗机构的运动医学专家,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引领”主题开展跨国界、多维度的学术碰撞,成为展现全球运动医学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的重要平台。我院运动医学科时志斌主任受邀参会,通过专题发言、圆桌研讨及专家共识制定,分享科室临床与科研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首先在髌骨不稳及康复专题论坛中,时志斌主任以《髌骨脱位的去旋转化截骨》为题进行分享。他结合科室多年临床实践,介绍了该技术在髌骨脱位治疗中的核心原理、操作要点及术后康复方法,尤其针对复杂病例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展开说明——从术前影像学评估如何精准判断脱位分型,到术中截骨角度与深度的动态调整技巧,再到术后分阶段康复计划如何适配患者运动需求,均进行了细致解读,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诊疗思路,部分参会专家会后就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外,时志斌主任还参与了“人工韧带重建的关键技术与指征”高端圆桌会议。这场圆桌研讨由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前任主委、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世益教授领衔,国内运动医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现场围绕“人工韧带材料选择与长期疗效评估”“青少年与职业运动员手术指征差异”“术后并发症防控的标准化流程”等热点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专家们结合各自临床案例各抒己见,观点交锋中不断凝聚行业共识。时志斌主任也结合人工韧带目前应用情况,就“不同医疗中心开展人工韧带手术的技术标准化适配”“术后康复方案与患者运动需求的个性化衔接” 提出看法,既兼顾技术规范的统一性,也考虑到临床实践的个体差异,为推动技术规范化应用提供了更具实操性的参考。
大会期间,两项运动医学领域专家共识讨论会同步举行,参会者均为来自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涵盖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康复管理等多领域顶尖力量,所研讨的共识内容均是基于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经过多轮前期论证的成熟方案,汇聚了行业前沿经验与集体智慧。能与这样的行业精英同台参与共识审定,既体现了对我院运动医学学科实力的认可,也为科室搭建了与全球运动医学领域顶尖团队深度对话的桥梁。时志斌主任作为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在陈世益教授发起的《Chinese Way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专家共识》研讨中,他结合科室临床实践对共识内容的适用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为共识落地临床提供参考;在何耀华教授发起的《自体髂骨肩胛盂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专家共识》研讨中,他基于科室相关手术案例经验,对共识中植骨操作规范、并发症防控标准等内容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这些经过行业顶尖专家共同审定的共识,未来将为临床诊疗提供标准化指导,不仅能帮助科室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提升治疗效果,也通过此次研讨促进了与同行的经验交流,为后续学科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源。
据大会主席陈世益教授介绍,IFOSMA与常规医学会年会不同,始终坚持“特邀制”而非“投稿制”,所有讲师与参会专家均由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筛选,需具备深厚的临床积累与行业影响力,且会议内容聚焦前沿技术与关键难题,不设基础普及类议题,是名副其实的“高端精品学术会议”。此次我院时志斌主任受邀参与,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更体现了我院运动医学科在相关领域的行业认可度。
近年来,我院运动医学科在临床、科研与教学领域稳步发展:早期在西北开展关节镜微创技术,逐步打破区域技术壁垒;在“保髋”“保膝”“肩袖损伤修复”等领域积累经验,形成特色技术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临床科研兼备的骨干力量,探索“临床-科研-教学”协同模式。这些发展成果,源于科室团队长期的协作攻关,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中对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谈及参会收获,时志斌主任表示:“IFOSMA大会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国际前沿动态的机会,也让科室经验得到同行关注。未来,科室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学术交流,在优势领域深化创新,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推动临床、科研、教学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运动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