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近日,急诊科ICU收治的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支持下,转危为安,最终顺利出院。
一名77岁的女患者发热 10天,体温最高39℃,曾在当地诊所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在5天后出现气短,未引起患者本人及家人足够重视,病情加重后去当地医院,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大片渗出影,遂经120转入我院,急诊科以“重症肺炎”收住ICU病房。
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极低,呼吸频率35次/分,氧合指数不足100mmHg,还合并有其他病症,诊断为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病情极其危险,常规治疗及呼吸机无法满足人体最低需氧量,随时面临因缺氧所致心跳骤停,经过学科专家评估和讨论,如果持续低氧,患者面临生命危险,而ECMO(体外膜肺氧合)能够维持氧合,为后续治疗创造时间,是目前治疗手段的最优选择。紧急情况下,在征得患者家属书面同意后,当晚即给患者用上了V-V(静脉-静脉) ECMO,上机过程顺利,病情得到了缓解,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次日对患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经院内专家进一步会诊后,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随后给患者俯卧位、康复、肺泡灌洗等多种治疗手段并用,康复科、药学科、营养科等多学科进行协助治疗,经过V-V ECMO持续治疗18天,再次复查CT,病情较前有所改善,于2023年1月20日V-V ECMO顺利脱机,脱机后患者逐渐康复,可以自主呼吸。最终,经全科同仁努力及多学科协助,于2023年2月28日顺利出院。
ECMO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通过体外设备长时间全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使心脏、肺脏得以充分休息,为心脏、肺脏病变治愈及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该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ECMO技术代表了急诊医疗团队、医院乃至本区域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该技术挽救了一大批常规治疗手段无法成功抢救的患者。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后,ECMO对于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患者筑起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西安交通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从2015年起,在技术带头人裴红红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固定的ECMO团队,严格筛选患者适应症,多学科合作,不断优化流程,并多次派团队成员到国内先进的体外生命支持中心反复学习,并邀请专家来院指导,目前可熟练进行常规的VV-ECMO、VA-ECMO辅助支持,同时可独立进行VAV(静脉-动脉-静脉)、VVA(静脉-静脉-动脉)转换,及联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吸附等技术抢救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中毒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恢复争取了时间。近年来,急诊科完成了本院首例ECPR(体外心肺复苏)并进一步成功完成了冠脉介入诊疗,实现了有效的复苏抢救,其中2019年流感病毒所致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抢救中,ECMO有效撤除率100%,80%以上的患者长期存活并回归社会,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充分认可。
在2023年年初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方案调整背景下,急诊科领导靠前指挥,急诊科ECMO团队迎难而上,及时为濒临死亡的新冠患者进行ECMO治疗,患者庞某及其家庭就是该技术的受益者。由于该技术对医疗资源的消耗大、对救治团队的综合技能要求高、医疗费用也较高,且在国内很多地区依然为自费项目,并不是所有的濒临死亡的急危重症患者都适合应用该技术,特别是针对一部分慢性疾病终末期或一些目前医疗技术依然无法治疗的疾病,需要谨慎应用该技术,我院目前已按医疗管理部门要求,成立了ECMO技术专家委员会,同时每年评估授权ECMO资质,确保ECMO技术的安全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