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国际版| 员工版| 进入旧版|

【闪耀新医代】骨科中心脊柱与骨肿瘤病区王放:深耕脊柱微创技术 勇攀脊髓损伤高峰

时间:2025-03-12   作者:脊柱与骨肿瘤病区   责编:屈姝利     来源:     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我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兴院战略,全面落实“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厚植育才沃土,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学科提升与卓越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我院推出“闪耀新医代”专栏,展示我院首批“育英计划”入选人才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培育心得与奋进故事。

骨科中心脊柱与骨肿瘤病区王放主治医师/副研究员,他致力于脊柱内镜下的微创治疗,熟练掌握PETD/PEID及MI-TLIF治疗脊柱退变疾病。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陕西省保健协会骨科内镜微创专业委员会、西北脊柱微创联盟委员会等学会委员。科研方面,他以脊柱脊髓损伤与修复为研究方向,主持国科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脊髓损伤相关SCI论文11篇,IF>5分以上论文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6.8分,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在第八届、第十四届国际神经修复年会神经修复学青年论坛发言并获青年论坛二等奖。2020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B类)。


深耕脊柱微创技术

2013年王放转入临床研究生学习,师从脊柱外科贺西京教授。在跟随导师上门诊,做手术,看到原先饱受颈腰疾患困扰的病人在手术过后又能自理时,王放被外科医学的神奇深深吸引。虽然八年制的培养模式相较于医学传统教育缩短了临床实习时间,但王放还是在规定的一年临床实习轮转结束后,自己又主动申请在科室内延长临床实习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实习经历中,王放熟悉了本专业常规疾病的诊疗模式,强化了骨科大夫最基础的临床换药、打封闭、石膏固定及关节腔注射等常规操作,更是见了不少因外伤、车祸造成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患者,这类患者在经过外科手术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后,常常因为脊髓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下肢及二便功能障碍而留下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也为王放今后的研究方向埋下了伏笔。

在科室实习过程中,脊柱外科微创化技术,作为现代脊柱外科的一种新兴技术,正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与传统的脊柱手术相比,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等优点,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2015年正式工作后,王放在骨二科李浩鹏主任及脊柱微创李锋涛教授带领下,深入学习运用微创器械和手术技术,通过减少手术创伤,保留正常解剖结构,提高手术精细化程度,来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目前已经将脊柱外科微创化技术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及脊柱滑脱不稳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脊柱外科微创化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尚待解决。例如,对于复杂的脊柱病变,微创手术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难度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我将会继续深耕打磨自己临床技艺,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王放谈到。

勇攀脊髓损伤高峰

神经修复与再生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脊髓损伤修复的难在于脊髓的复杂性,脊髓由许多神经元、支持细胞和纤维连接组成。损伤后,这些结构可能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坏,导致信号传输受阻或断裂。因此搞清这些基础的病理生理机制改变对于脊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王放在脊髓损伤后小分子RNA、焦亡及铁死亡等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为调控这些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相关结果在第八届、第十四届国际神经修复年会神经修复学青年论坛发言并引起广泛关注。

脊髓损伤修复的难还在于在损伤后的脊髓中,存在多种抑制神经元再生的物质。这些物质阻止神经元延伸和形成新的连接,从而加剧了损伤的影响。并且,脊髓损伤后,伤口周围会形成瘢痕组织。这些瘢痕组织阻碍了神经纤维的再生和延长,延缓了神经系统修复的进程。因此,王放通过医工交叉、医工融合的理念,与相关科研团队设计出多款具有自修复、可注射并促进神经元再生的水凝胶,目前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一定疗效,希望未来能将这类前沿技术转向临床医学,并在逐步实现产业转化,使更多患者受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句话激励着王放在脊柱医疗与科研领域持之以恒,力求突破。面对未来脊柱医疗领域的挑战,王放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现有的认知与规律。通过多领域、跨学科的合作,寻求脊柱疾病治疗新方法,最终实现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造福患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