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援外医疗工作安排,陕西省第32批援苏丹医疗队将于2015年9月20日派往苏丹共和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本批医疗队共需42名医生及其它工作人员,西安交大二附院负责选派一名麻醉科医生,任务下达后,麻醉手术科主治医师滕云鹏积极主动报名,入选为陕西省第32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
省卫计委欢送援苏丹医疗队仪式会场
陕西省卫计委副主任陈昭在欢送会上讲话
省卫计委主任戴征社殷切话别援苏丹医疗队
巩守平副书记、柏春梅老师、王凡副主任与腾云鹏欢送合影
省卫计委领导及各援苏丹地区和医院领导与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
9月8日上午,陕西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钟楼饭店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省卫计委主任戴征社、副主任陈昭,选派医疗队成员的各省部属医院、市地及医院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了欢送仪式。省卫计委副主任陈昭做重要讲话,代表省卫计委对医疗队表示敬意,并详细认真叮嘱医疗队员到苏丹后应做好的工作及注意事项,医疗做好援助工作。省卫计委主任戴征社殷切话别援苏丹医疗队并强调:要大力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和优良传统,为苏丹人民健康和医疗发展服务。医疗队一要政治上严格要求;二要创新工作,很好地融入当地的卫生系统,参与卫生管理工作;三要高度注意安全,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
欢送腾云鹏援苏丹工作座谈会
主动报名积极参加援苏丹医疗队的腾云鹏医生
党委副书记巩守平主持欢送座谈会
院长贺西京致欢送辞
副院长李宗芳致欢送辞
副院长李文典致欢送辞
副院长高亚致欢送辞
副院长刘原致欢送辞
麻醉科主任薛荣亮致欢送辞
人力资源部主任段宗明致欢送辞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欢送座谈会
滕云鹏医生作表态发言
9月8日下午,交大二附院在宗濂会议室举行欢送滕云鹏同志援苏丹工作座谈会。院长贺西京,党委副书记巩守平,副院长李宗芳、李文典、高亚、刘原,党办、院办、人事、宣传、医教研部门及麻醉手术科的负责人参加了欢送座谈会。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巩守平主持。
会上,贺西京院长表示:作为我院最年轻的援外医师,滕云鹏同志不畏艰苦、主动请缨远离祖国、敢于牺牲精神值得肯定,并从五个方面对滕云鹏同志寄予厚望:首先,要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意志,利用时间,提升业务水平;其次,希望滕云鹏同志注意传染病的预防,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第三,强调在苏丹要确保人身安全和工作安全;第四,牢记使命,不辜负国家和组织的希望;第五,在苏丹期间仍要保持与医院紧密联系,有任何需要随时向医院提出。最后,贺院长代表医院祝愿滕云鹏同志在苏丹一切顺利,载誉而归。
各副院长、职能科室及麻醉手术科负责人在发言中均对滕云鹏勇于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表示赞扬和敬佩,纷纷表示一定会做好滕云鹏同志坚强后盾,希望滕云鹏同志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生活工作愉快,相信其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滕云鹏同志发言表态感激组织的信任、科室的栽培,表示他定将牢记各位领导的嘱托,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援苏丹医疗任务,为二附院、为交大、为陕西、为祖国增光添誉。
院长贺西京代表医院向滕云鹏同志献花,送上医院的礼物与祝福。
院长贺西京向滕云鹏献花
交大二附院领导送别滕云鹏医生援苏丹合影
麻醉科领导送别滕云鹏合影
交大二附院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送别滕云鹏援苏丹合影
院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送别滕云鹏援苏丹合影
会议最后,巩守平副书记做会议总结,再次对滕云鹏同志参加援苏丹医疗队表示敬佩,他讲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科室的培养,滕云鹏同志高度的政治觉悟是受科室领导和成员的深刻影响。感谢麻醉手术科对医院援外、援疆等政治任务的一贯支持;他请滕云鹏放心,医院会坚决落实援外人员的各种待遇;他鼓励滕云鹏一定要发扬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中国医疗队精神。并重申了省卫生计生委戴主任的三点要求,出色完成在苏丹的医疗援助工作。
1971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陕西省开始承担国家援苏丹医疗队的派遣任务。援苏丹医疗队是我省承派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医疗队。首批援苏丹医疗队20人于1971年4月派出,工作地点为布鲁克医院。44年来,已累计向苏丹派遣了31批855人次。我院自1971年4月以来一直参加援助苏丹医疗工作,截至目前已派出28批93人次。历批次专家及医疗队员在援苏期间代表医院、学校和国家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党和祖国赋予的光荣使命,受到苏丹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好评,多人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表彰。
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其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长期以来,中国援苏丹医疗队成员面对酷暑、疾病,甚至战乱的威胁,克服各种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中国援苏丹医疗队不仅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用44年延续不断的坚持,实践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更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向苏丹、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华人“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