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百年传承书写大医大义 八秩辉煌托举生命之光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迁陕八十载砥砺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刘欣茹 特约记者 买秋霞 通讯员 刘铨
编者按:2017年7月23日,健康报以《百年传承书写大医大义 八秩辉煌托举生命之光》为题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迁陕八十载砥砺发展纪实进行了报道。
本文链接: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17-10/23/node_2.htm
她,历经百年沧桑,始建于1915年,由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诊察所发展而来,是由国家教育部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附属医院;她,经历过光与火的淬炼,曾历经发轫京师、抗战迁陕、奠基西北、始终引领区域现代医学前沿的独特发展历程;她,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曾在民族危亡之际,担负着保存和挽救中国人“开创的医学火种”的重要使命,及以现代医学和教育,为抗战尽职服务的特殊历史使命;她,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那就是时刻与国家民族同患难、共荣辱的“大医大义、为生命之光”的精神文化传承。她就是如今熠熠发光的“西北明珠”——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回望过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整个风雨发展历程与骨肉相连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同前进。无数次的涅槃赐予了这家医院镌刻着时间轨迹的“勋章”: 医院三次获国家多部委命名的“全国文明医院”“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获“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该院护理团队连续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和个人)”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先进医院”等荣誉称号。医院多名医护人员先后获国际“南丁格尔奖”、国家五一劳动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先进教师、中国医师奖、优秀护士以及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士等奖励和称号……
发轫京师 抗战迁陕 文化基因这样注入
从一家诊察所到大学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历史的长河中砥砺前行,支持她不断华丽转身的是一代又一代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那经过岁月洗礼而不断升华的为民服务的情怀。
1912年,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筹办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创办的从事高等西医教育的医学院。开办伊始,即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办学目的。1914年,民国教育部批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办诊察所,1915年,诊察所正式建成开诊,设有外科手术室、内科检查室施诊病室、一、二、三等病室等,附设诊察所首开中国人兴办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先河,这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刚出生时的“模样”。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时称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模、实力和学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大发展,成为中国当时著名的医学院校,一批批著名医学家由此毕业或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和栋梁。附属医院蜚声国内,百姓惯称 “平大医院”。 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开拓者意义,该院院长吴祥凤教授曾被聘为孙中山先生的会诊医生、蹇先器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皮肤性病学学科、颜守民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儿科学学科、第一个儿科门诊……
1937年注定是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北平和天津,同时大规模破坏和劫掠各学校和文化机构,国立北平大学等校奉令迁到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部分教授、助教和医生,以及护理主任、护士长及护士助产士等报名先后辗转来到西安,20余名教员医师, 80多名学生组成了医院的全体员工。
纷飞的战火并没有让“命运多舛”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倒下,该院先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临时附属诊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设)医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医院,经过时光的淬炼,在建国前,该院已成为科室相对完备,在西北地区设备规模堪称完善的医院。
攻坚克难 领军西北 强势学科基石如此夯实
能够支持一家百年老院持续焕发活力的只有坚不可摧、不可撼动的学科实力。与新中国建立同成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根基”牢固,“枝叶”茂密,依托长久时光的积淀和专家学者的“雨露滋润”,该院的金牌学科渐成“参天大树”。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建设大规模、覆盖全社会的中、初级医疗卫生防疫网络,组织消灭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性病及烈性传染病。时称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积极投身到了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受国家原卫生部敬请,该院刘蔚同教授作为国内医科院校8位著名专家教授之一,参与了国家疾病防控对策研讨工作。
1951年起,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配合政府派出了各类医疗队和防治队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传染病的普查、防治和宣传工作。1953年,该院刘蔚同、刘辅仁等教授直接领导和参与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西北各省市的性病防治研究工作,为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防治麻风病、头癣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奠定了该院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权威地位。
攻坚克难,多年科研终除地方病。1956年,原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确定将多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列入重点科研项目,时称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派出医疗科研人员与学校克山病研究室一起到黄龙县等克山病疫区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科研和医疗,多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60年,由该院王世臣、米伯让等专家参与的中西医医疗队,以“大剂量VC抢救急性重症克山病心源性休克疗法”抢救了黄龙县上畛子农场117名克山病患者,此后,该疗法在全国推广,拯救了大批患者生命,使克山病病死率由原来的86%骤降为5%。这一疗法在1964年的全国地方病大会上被誉为 “克山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获1978年国家科技大会奖,1984年被《健康报》列为我国建国35周年二十项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之一,并获国际克劳茨·斯瓦茨奖。王世臣与学校科研人员首次提出的“克山病水土病因学说”为预防、消灭克山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配合国家需求开设研修班,支持新中国卫生体制建设。人才是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时称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1950年开办高级护士学校、1951年开办中级药科学校、1952年开办工矿卫生医师班、牙科医师训练班、护士助理员训练班及业余医学专科学校训练班等大量的各类专修班,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1951年起,受原中央卫生部和原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委托,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承办多期面向全国的两年制皮肤花柳病专修科及外科专修班、内科专修班、公共卫生医师训练班、口腔医学和耳鼻咽喉高级专修班等,满足了当时国家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要,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成为国家、西北地区培养高级医师和进修医师的主要基地。
五十年代初,中华医学会陕西省、西安市的各学科分会逐步开始建立,多个临床学科分会,如内、外、皮肤性病、眼科、儿科分会等,其创建者和主要领导者多为附属医院的教授专家。
大义至善,彰显不凡实力让更多患者受益。1953年7月至1954年7月,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眼科教研组刘新民、陈庆魁先后组织了8个眼病防治队,到观众、陕南等地区进行眼病防治工作达45次,共检查治疗了19982人次的眼病患者。
1959年,该院妇产科深入工厂农村,为15423人进行了子宫颈、阴道滴虫检查与防治。同时,该院皮肤性病学教研组开始在汉中进行长达数十年的麻风病防治研究,其主要研究者邓云山教授获马海德奖及多项科研成果奖。
1951年,刘新民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角膜移植术。周宪文开创设立了泌尿外科门诊,王树梓、殷培璞等开创了陕西省骨科学科、陈向志在陕西省首次开展食道癌手术、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1964年,该院外科教研室王树梓、毛履真成功进行了全国第二例断肢再植手术。
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也一步步夯实了该院的学科“基石”。
不忘初心 跨越腾飞 医院发展步入快车道
“积跬步以致千里”,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深厚历史积淀的托举下,历经百年传承及抗战迁陕八十载的砥砺前行,已然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现该院已发展成为教育部、卫生部直管的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耄耋之年,她仍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目前,医院开放病床2200张,年收住各类患者8.5万余人次,年门急诊量190余万人次;在岗教职员工3600余名,其中在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470多名;医生队伍中博士学位人员占38.4%,460余人次专家任国家、省级专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常委,100余人次专家担任全国专业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3500余名教职员工同心谋发展、携手共奋进。
重点学科群领航发展,传统国家队百花齐放。医院现设有48个临床医技科室、专科病院和研究室,其中十个学科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十个学科被定为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和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卫生厅下辖7个省专科诊疗质量控制中心等多个部省专业机构也依托在此。
医院泌尿外科、皮肤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领航区域学科发展。骨外科、消化内科、临床专科护理、地方病科、麻醉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医学科、中医肾病专业等众多学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百花齐放。
新技术,新常态,繁花似锦。医院完成了全球最小年龄肝母细胞瘤腹腔镜下精准切除术,产时外科手术 、转化医学与生物诊疗、脾脏及门脉高压综合治疗、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术 、急诊ECMO技术、疑难及遗传性皮肤病、妇科腔镜手术、胃肠动力疾病、重症肝炎、白血病、乳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诊治开西北临床教育先河。
医院使用CAR-T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骨髓瘤,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术,新生儿胸腔镜肺囊腺瘤肺切除,全腹腔镜肾肿瘤根治、腔静脉瘤栓取出术,PSI引导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术,3D打印术中导航辅助髓芯减压术,开创了国际、国内多个“首例”。
引育并重,人才强院,科技兴院。医院现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及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思想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等上百名优秀人才;拥有教育部、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团队,并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医院现设有3个教研室,拥有博士生导师60人,硕士生导师150余人;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全部临床、医技科室。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进修生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培养任务。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为教育部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承担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八、七、五年制国家卫计委统编规划教材的编修任务。已培养了数以万名高级医学人才。在院的博士、硕士、本科生达600余名。
多年来,医院已承担了数百项国家、部、省、市级科研课题,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基金数千万元的支持;年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收录的高影响因子SCI文章逐年增长。近十年著(译)高水平的学术专著35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百项。
医院创建并承办的《中国皮肤性病学》《中国儿童保健》和《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三种专业杂志均为国家统计源期刊和核心期刊,并被美、英、俄等多个国际知名数据库认可并收录。
此外,医院还积极践行国家医改大政,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物理空间及区域辐射功能,托管黄陵、耀州区医院、户县济仁医院等多所医院、建立了110多所医联体及协作医院。医院始终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并很好地完成了国家和上级下达的援外、援疆援藏、抗震救灾、医疗帮扶和精准扶贫等多项任务,为发挥所在区域国家队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始终在不懈努力。
“展鲲鹏之翼,承凌云之志”,前进中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在以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求索精神,规划建设强大的西安交大二院医疗集团,向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精品医院的宏伟目标高歌前进!
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历史沿革:
1912年10月26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创建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西安交大医学部前身);
1914年12月30日,民国教育部批准国立北京医科专门学校设立附设诊察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前身);
1915年2月15日,诊察所建成并于当日正式开诊;
1923年9月,随学校易名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附设诊察所;
1927年4月,附设诊察所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
1927年8月,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其他8校合并,易名为京师大学堂医科,附属医院随之更名;
1928年6月,京师大学堂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称医学院,医院改称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京城百姓惯称'平大医院';
1937年10月18日,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抗战西迁,组建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
1938年4月3日,迁往汉中,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更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建临时附属诊所(仍按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待遇和拨款);
1939年5月29日,临时附属诊所更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39年8月8日,西北联大分立,医学院独立,医院更名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
1946年8月1日,国立西北医学院合并于西北大学,医院随校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医院;
1950年4月28日,医学院独立,医院随校更名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
1950年12月8日,更名为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
1953年9月1日,更名为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6年5月28日,经卫生部批准,医学院搬迁南郊,在其旁新建于南郊的附属医院起名为第一附属医院,留在原址的原附属医院更名为西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56年9月1日,随医学院更名为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简称“西医二院”;
1985年6月20日,随医学院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991年10月10日,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机构、人员及编制保持不变;
2000年4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成立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
2004年11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06年12月11日,为有效保护医院历史文化传统和无形资产,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同意使用“西北医院”为第二院名。
2012年,为彰显医院教学科研性质,推进研究型医院顺利发展,2012年经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同意,正式对外使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名称,机构、人员及编制保持不变;
2014年,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