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7679000(总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114
网址:www.2yuan.xjtu.edu.cn
12月19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发布仪式暨第五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发布了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评价和医院学科影响力评价前100名医院名单。我院耳鼻喉科在中国科技影响力(耳鼻咽喉科学)排行第15位,在我院专科排名领先,成绩喜人,再次证明了耳鼻喉科的学科影响力在持续增强,科室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内涵发展的思路是极其正确的。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结出的累累硕果。近年来,科室严格按照医院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结合自身的临床实际,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陆续选派青年骨干到国内外标杆单位进修深造,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从而提高诊疗水平及科研能力。细化亚专业分组,设置亚专业门诊,举行亚专业义诊、科普亚专业知识,一系列围绕深化亚专业发展内涵的学科提升行动计划正在逐步落实,学科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正在被激发........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产出
研究型医院应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耳鼻喉科克服各种困难,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着力提高科研产出,科技软实力逐年增强,正逐步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科龙头单位。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科室医护人员的科研场地如何保障?科室领导克服临床用房紧张的重重困难,筹建了科研自习室和专科实验室,为青年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虽然房间面积不大,但是利用效率却非常高。科室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争先“占座”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和课题。为进一步浓厚科研氛围,科室不定期举办科研进展汇报及推进会,促进相互交流,督促及时总结,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局面。另外,科室设立专项基金,通过承诺报销论文版面费、设置科研奖励标准等多项措施鼓励医护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着力提高科技产出。科室医护人员依托丰富的临床资源,充分利用明确亚专业后学科向精细化发展的契机,卯足干劲加油干,努力提高科研产出,取得了不菲成绩。2017年科室共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5篇,MI收录6篇,其余均为核心或统计源期刊。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西安市社发攻关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9项,累计科研资金近百万元。另外,张青副主任申报的“中耳炎基础和临床研究”项目获2017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激励后来者追赶超越,仅2017年,科室就获批校级及院级新技术、新疗法8项,而多项新技术已产生研究成果,发表了相关的SCI论文,实现了临床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双栖发展。
融入学术交流,增强学科影响
学术交流是活跃学术思想、提升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知识科技对社会发展影响力逐步增大的新时代,学术交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耳鼻喉科把握重要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学术交流,在学科发展攀登的路上愈发从容和自信。仅2017年,科室医护人员参加交流的学术成果达68篇,其中大会发言32篇,壁报交流26篇。
主动承办学术会议。科室以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中耳炎基础及临床研究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眩晕诊疗技术学习班》、《头颈解剖及手术学习班》,陕西省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耳科论坛及眩晕诊治学习班》、《睡眠呼吸障碍MDT论坛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培训班》、《嗓音医学论坛暨咽喉内镜检查嗓音矫治技术工作坊》、《鼻窦及鼻颅底外科论坛》等为依托,先后举办个多个亚专科学术会议,累计参会人数近千人,使各下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受益颇多,受到学员们一致好评。其中,为配合院庆8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峰论坛”先后被院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阳光网、华商网头条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技术学组主办,我科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睡眠监测技术规范化操作高级培训班》吸引了省内外同行近300余人参会交流,也是专业学组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睡眠监测技术规范化操作培训班,学组将首次举办权交给耳鼻喉科,更是对科室实力的肯定。
拓宽学术交流形式。为保证学术会议质量,增强学术会议的吸引力,科室主承办的学术会议也从以往的专题报告、论文交流为主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变为专题报告、病例讨论、多学科论坛、手术直播、解剖演示、“手把手”工作坊等相结合,有的会议还增设了青年论坛、护理分会场等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的会议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科室也尝试将会议模式从单纯现场交流向“互联网+”模式转化,逐步试水网络直播、微信直播等模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方式,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个体化需求。更加重视与国际及地区间同行的深入交流。科室年内先后邀请美国、瑞典、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知名专家来院授课交流,既加强了横向联系,拓宽了国际合作渠道,也提升了青年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兴趣和水平。
注重临床经验交流。除了常规的主办学术会议,科室还注重日常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体会的交流,先后主导建立了陕西省耳鼻咽喉交流群、陕西省咽喉嗓音交流群等微信群,吸纳业界全国知名专家,共同分享学科新理念、新知识,交流特殊病例、疑难病例及诊治经验,架起了基层医院和国内大医院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遇到疑难病例,可以在微信群里求助;有的诊治体会和失败教训,也可以在群里分享提请大家注意,实现了上下级医院的“无缝隙”互动帮扶,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专科学会任职,提升学科站位
专科学会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切磋学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专科学会作为“为学术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其学术权威性、社会公信力和凝聚力不言而喻。因此,专科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其“含金量”已获得专业人员的广泛共识。近年来,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强化自身特色,努力抢占学术高地,勇攀学术高峰,不断提升学科站位。
新增多项学会任职。除了作为陕西省医学会耳鼻喉分会、陕西省保健协会耳鼻喉分会等学会的主委单位,今年以来,科室先后承办了陕西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换届会议、陕西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三届换届会议暨学术年会,任晓勇主任等多位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更从侧面反映了专业同行对科室学术影响力的充分肯定。杨慧护士长接任陕西省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耳鼻喉分会主任委员,亦证明了耳鼻喉科的专科护理发展齐头并进、不让须眉。年轻一代悄然崛起,科室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多位年轻专家相继在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业委员会、中国医促会咽喉嗓音学会、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学术指导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师分会整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多个国内学术组织担任常务委员、委员、青年委员等职务,科室新生力量正逐渐走向全国舞台。
多人担任期刊编委。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反映学术创新水平的窗口。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许珉教授等多位专家担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Annals of Otolaryngology》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提高了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绩说明过去,前瞻更需努力”。在全国各单位如火如荼地加强耳鼻喉科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动力与压力。但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敢为先,我们唯有励精图治、再谱新篇,继续提升亚专业发展内涵和影响力,为耳鼻喉科在中国科技影响力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