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张同和: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
张同和(1902~1966)字喜平。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寒亭区)人。1928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获博士学位,先留校任教,后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外科主任、南京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
1956年,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大医学部)因在西安城内物理空间较小,影响发展,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小寨地区,其附属医院一分为二,经卫生部批准,留在西五路原址部分更名第二附属医院,随校搬迁到南郊的部分命名为第一附属医院,教职工先两处轮转后逐渐一处固定。按当时设想,内外妇等学科重点放在一附院,眼耳鼻喉皮肤口腔中医等学科重点在二附院,张同和、谢景奎、王秉正等一批知名教授遂主要到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抗战施治 医者仁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同和参与组建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大队十八医疗队并任队长,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在前线医疗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施行手术,抢救了一大批为国负伤的抗日将士。当上级通知医疗队乘最后一列火车撤离前线时,张同和为能多救一些伤员,险些贻误火车开发时间。因成绩卓著,曾获国际红十字勋章一枚。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辗转到大后方,先后任贵州都匀盐务局缉私队军医处外科医生、重庆南山空军医院外科主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外科主任。在西安,经中共地下党员介绍,曾为不少秘密转到西安的八路军伤员进行手术治疗;还以自己并不丰裕的薪俸,周济流亡到大后方的贫寒学生。
成就卓越 开拓学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同和于1946年赴美国专攻胸脑外科,1947年回国,和著名外科圣手万福恩教授一起,率先从开始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今西安交大医学部)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后转入西安陆军医院,任外科主任。长期在国民党军队行医执教,使他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腐败,越来越感到厌恶,终于下决心于1948年辞去陆军医院的职务,在成都私立甫澄医院任外科主任。
1949年,他应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即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大医学部)之聘又回到西安,任西医外科学教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主持外科教学和医疗工作。
张同和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成效显著。为西北地区外科学和西北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包括之后第一、二附属医院外科)的建设发展,外科骨干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把自己多年收集的医学精典和自己购买的当时国内还不多见的医疗器械捐给了医院和科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带领外科的中青年医生,开展当时多种新型诸如胆囊切除、骨髓炎奥尔斯手术、股骨干骨折前田氏固定术等手术,特别是使用当时并不先进的器械成功地施行开颅术,受到国内医学界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赞扬。他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而进行的前额叶切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发表《大脑额叶切开治疗神经分裂症104例》。他以外科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陕西和西北地区西医外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献身教育 倾其所有
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学生遍及全国,其中像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戈治理、贾敬业、蔡澄等一批后来成为西北外科各分支专业的著名专家,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他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专著《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主译的《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先后由上海广协书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6年1月3日张同和在第一附属医院逝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捐献遗体并进行了解剖。他的心脏标本,现仍一直保存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