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以专业筑抗“疫”共同防线
我是张静静,去年秋天,我正式穿上白大衣,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重症医学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半年多的工作和学习中,面对重症患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我在各位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分析病人复杂的病情,给予病人个体化的治疗,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成长。
这个鼠年春节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的消息,科室里没有了新年的欢庆气氛,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科的医护人员紧张、忙碌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狙击战中,严阵以待!
大年初二,我们科第一批支援武汉的老师们便离开古城西安,奔赴长江边的武汉。面对前方疫情严峻的消息,科里的老师们不畏艰阻,毅然加入第二批、第三批的支援队伍,随之出征武汉。
我科的副主任王岗教授,我的研究生导师,是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领队、医疗组组长、联络员,于今年元宵佳节,奔赴前线。2月18日早上,我向王老师汇报工作进度的时候,感受到了他声音中的疲惫与困倦。原来在凌晨时分,一名高龄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患者在高流量氧疗下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氧分压低至50mmHg,乳酸堆积严重。在我院书记、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巩守平教授的带领下,王岗教授配合麻醉科主任吕建瑞教授为患者紧急实施气管插管,启动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同时需要精准的镇静镇痛治疗减轻人机对抗,改善氧合。另外,患者合并脓毒症性休克,需要液体复苏,由于还存在心肌损伤又需要限制液体量,如何平衡这一矛盾点,成为了这名患者当下的救治难点。王岗教授守在床边密切关注患者液体反应性,在实时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容量复苏、升压、纠酸等治疗,并实时根据返回的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抢救医嘱。经过一夜争分夺秒的战斗,患者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平稳。
一夜无眠的王岗老师,第二天早上仍在审核医嘱,核对化验结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18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内,全国23个国家医疗队就该患者病情举行了病案讨论会。出席会诊此次病案讨论会的专家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教授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至此时,已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王岗教授仍坚守在现场进行病例汇报,并利用医疗队视频通话系统,同步连线病区及病案讨论现场,同专家们就目前诊疗方案进行讨论。在医疗团队的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患者渐趋平稳。
在疫区,王岗教授负责联络与组织各方力量,同其他国家医疗队深入交流探讨,和医疗组各位专家及组长充分调研讨论,共同建立并优化医疗队医疗管理制度。在完善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及病例书写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落实和推动医疗队所确定的“三线两层两轨”值班制度。即分一二三线查房制,分别实行6小时、24小时两轨值班负责制,同时设立日常医疗组和疑难危重症组两层诊疗团队,并不断完善以确保科学防控、正确决策。在优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时,他又结合病区特点及专家组研究成果,加强以大剂量维生素C为基础的抗氧化治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并强调心理护理。
19日晚上,我科王小闯主任参与远程会诊,同医疗队队员进行连线后得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10西病区的10天里,重症转轻症患者累计13人,出院5人,死亡率连续5天为0。
听到来自前线的消息,我心里充满了敬佩与感动。面对严峻的挑战,前辈们迎难而上,危急时刻更是丝毫不乱,用丰富的知识积累,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死神争夺生命,执着地守住生死间最后一道防线。向老师们学习,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决心,与老师们一起,坚守岗位,不断努力,积累经验与知识,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祝愿在武汉前线的老师们平平安安,愿疫情早日结束,英雄凯旋!